環保關我咩事? 由使用即棄塑膠習慣看兒童及青少年社會責任
近年「文青」和「山系」風氣盛行,郊野活動成為許多家庭的假日首選,大人可以放鬆,小孩亦可放電。在空曠的草地吸一口清新空氣,是大自然免費的禮物,但要好好保育這美麗的郊野環境,卻需要所有人的合力付出,尤其是下一代的教育,更需要由家長們言傳身教。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(YMCA)近年推廣ESG及可持續發展概念,當中的E(Environmental)即 代表環境保護。而在本月末,我們將推出年度環保主題活動「無塑香港2022:無塑鬆一ZONE」,提供一系列環保主題的親子活動,讓大家享受家庭樂的同時,認識減塑及減廢的重要性。
編按:本文作者為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全會環保工作小組業務發展主任(註冊社工)楊智顯
與此同時,我們在今年8至9月期間進行了「郊遊時使用塑膠物品的意識和習慣」研究調查,了解兒童、青少年及家長在郊遊時,有多著重環保,實行「走塑」。
環保總是知易行難
我們發現無論是青少年或家長,大部分受訪者都覺得自己是一個環保的人,亦同意「山野不留痕」的概念,卻有9成受訪者都無法於郊遊時擺脫使用即棄塑膠物品;而每次郊遊時,人均使用近3件即棄塑膠物品。「麻煩」和「無時間」,似乎是大家難以實行全「走塑」的主要成因。另外調查發現,兒童對於即棄塑膠會間接造成空氣污染、能源浪費及影響人體健康的認知亦有不足夠的地方。
教導小朋友環保是一種責任
筆者近月就推行ESG及可持續發展工作,有機會接觸不同的專家、學者或環保工作者,最近聽到其中有一個對於環保的說法,頗為新鮮和震撼。許多人會說,我們應該「出多一分力」,為環保「行多一步」,環境保護好像是一樣「額外」的事,需額外花力氣和時間才能實踐環保。無疑這是事實,要進行環保分類、回收、要自備餐具或購物袋等,都需花費力氣、時間。但有否想過,這是我們欠大自然的債?人自出生起,一定有其碳足跡,誰沒有使用電力及燃氣?吃的、用的必定經過運輸儲存,產生不同程度的碳排放。其實人每一天的活動,必然會對大自然造成負擔傷害。而「環保」,是我們所有人都能做的補救工作,更需要推廣至下一代。
環保也可以有自己的態度
推行環保,每人做得越多當然就越好,但每人能履行環保的範圍和承諾也不一樣。我們不需要求其他人和自己履行同樣程度的環保,但如果每個家庭也能盡自己最大努力,這世間已經會變得不一樣。近年興起的「文青」和「山系」,慶幸的是「環保」在當中都沒有缺席。環保用品在簡約設計、實用程度上不斷升格,大家在享受郊野環境的同時,亦可以很有格調的愛護大自然。多用自備的餐具和餐盒,少用即棄塑膠,環保也可以「好CHILL好型」。為保育環境,留給下一代一個繼續宜居的地球,更重要的並不單是行為上的轉變,而是心態上對環保和綠色的追求和社會責任。
詳細調查結果及建議將於10月23日的「無塑鬆一ZONE」活動期間發佈,歡迎公眾參與,詳情請瀏覽http://nopb.ymca.org.hk/。
楊智顯
業務發展主任(註冊社工)
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全會環保工作小組